有一个地名念到就开心,那就是——
嘿嘿嘿嘿黑龙江,哈哈哈哈哈尔滨。
作为一个简称“哈”的城市,哈尔滨自带语音、开口笑场。与生俱来的幽默特质和绰约风姿,令它成为:人这一辈子,一定要去一趟的地方。
如果这辈子注定要来,那选择冬天来是——必须的么!
历尽三冬酷寒,才知春和暑暖
岁末之际,一波速冻中国的“跨年寒潮”来袭,哈尔滨荣登“跨年夜十大热门城市”寒冷指数榜首——五颗星。
“哈?今年这么冷?”
“哈!明年会更冷。”
哈尔滨市气象台预计,2021年元旦期间,该市.低气温将超过或接近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极低值,巴彦、木兰、通河、延寿、双城.低气温为-39℃至-35℃。
如此“冷旦”,暖气是人们穿越寒暑的“任意门”,求生欲更强烈的是“防寒3件套”:棉裤、棉鞋、外套。
棉袄、貂皮是“印象东北”的标配外套,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广州小伙去亚布力滑雪,穿了一件长及脚踝的超长大貂,敞怀儿、没扣儿,滑起来像哈利波特的斗篷呼呼兜风,摔倒了坐在雪道上粗溜几趟,毛儿都磨秃了。
如今哈尔滨的冬季着装趋向“反潮流”,当地人更加喜欢轻薄时尚的羽绒服,外地人注重拍照时的仪式感,袄和貂就是嘎嘎带劲的土味行头。
尽管层层包裹,仍如一丝不挂。对于这极寒,哈尔滨人视为早晚得收的快递,每年一单、货到心安;外地游人视为还未拆封的盲盒,新鲜未知、值得收藏。
从冬到夏,由北至南,超过60℃的温差渗透人间冷暖。经历三冬酷寒,才知春和暑暖,人这一辈子,冷这一下子,也算不虚此行。
尽赏十里银装,方得人间清欢
“冷美人”惹人爱,因为她不止冷,还美丽又有趣。冬季的哈尔滨身着素锦、冰肌玉骨,在他处花红柳绿、灯红酒绿之时,她恰似“北方有佳人,绝世而独立”。
雾凇雪挂是地灵之美,冰雕雪塑是人杰之作。来到哈尔滨,就找到了中国冰雪艺术的源头,这一发扬于本土的传统技艺,因毗邻中俄边境而“洋味”十足。
万名匠人,仅约15天,就建起一座...冰雪乐园,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今冬亮点是以冰雕雪塑展现17国风情,打造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冰雪盛景。
冰雪名城与音乐之都完美融合,第33届太阳岛雪博会以“乐曲”形式打造景区文化主线,“可以听”的雪雕景观乐章正在“奏响”。
如果说雪后的西安穿越了时间,变成了古风古韵的长安,那么雪后的哈尔滨则像穿越了空间,淋漓尽致地展示着独特的“异域风情”。索菲亚大教堂、伏尔加庄园以及欧式风情的中央大街,都因扮上冬妆而更加国际范。
在哈尔滨赏冰玩雪只需就地取材,“江上冰嬉”是流传已久的民俗传统,抽冰尜、冰滑梯、雪爬犁等冰雪娱乐起热潮。
雪花落在连绵之巅,成就了中国大众旅游滑雪发源地亚布力,白天在雪道上纵横驰骋,夜晚在缆车酒吧月下小酌。滑雪乏了,去泡个雪地温泉,在头发冻得根根直立时拍照留念。
亚布力阳光度假村国际滑雪场
每年从1月持续到次年4月的超长冰雪季,哈尔滨俨然一座天然冰雪游乐园。走过冰环雪绕,看遍十里银装,方得简单快乐的人间清欢。
雪友在亚布力缆车酒吧小酌王琳/摄
饱尝五味杂陈,领悟平淡是真
哈尔滨是个“冷美人”,内心却热情似火。自古戍边守疆,哈尔滨人唯能以大碗喝酒、大口吃肉驱除严寒,衍生而成招待客人“.硬的菜”。
嘉驹手绘《哈尔滨美食季》 孙嘉驹/绘
这“硬”有两层含意,一层是解馋、扛饿。东北铁锅炖一切,江里游的,地里摘的,圈里养的,缸里腌的,大乱炖是炖而不乱,杀猪菜是肥而不腻,翻滚的汤汁暖了胃肠,流动的油脂赶走寒凉。
黑龙江名鱼“三花五罗十八子”,在冬季因为御寒而囤积脂肪,肉质要比其他季节更加肥美。鲶鱼炖茄子、鲤鱼炖白菜、鲫鱼炖豆腐,是龙江名菜;清蒸白鱼、煎焖马哈、浇汁重唇,更是绝味珍品。
江水炖江鱼 吕品/摄
东北旺火烤一切,小烧烤配大绿棒子,撸啊撸.有社会样子。在夏短冬长的哈尔滨,吃烧烤是报复性享受夏天的优选项,更是颤抖着熬过冬天的必选项。下雪时,撸串和蘸酱菜.配,大酱是东北沙拉,也可以蘸一切。
“硬”的另一层意思跟软相对,那是真硬。在哈尔滨直播东北冻货市场,北京网友千里网购主播同款冻梨。Q弹的冻桃、甜软的冻柿子、甜糯的冻豆包,冻住了哈尔滨人的怀旧情怀,勾住了外地人的肚里馋虫。
哈尔滨冬天吃冷饮,就像重庆夏天吃火锅,都是以毒攻毒的法子。在-30℃的天气吃0℃的冰棍,喝-10℃的啤酒,吃-20℃的冰屋火锅……才叫“晶晶亮,透心凉”。
百年...马迭尔还在今冬推出“冰雪宴”,把“冰雪美景”盛到盘里、吃到嘴里。舌尖的咸辣酸甜,抵御着气候苦寒,五味在美食中杂陈,品尝过才知平淡是真。
欢迎你冬天来哈尔滨,与我一起历尽三冬苦寒,尽赏十里银装,饱尝人生五味,在感受.冷的、.美的、.香的之后,变得更努力、更乐观、更勇敢。
所以,人这一辈子,一定要来一趟冬天的哈尔滨。
【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!】